玉米小说网 - 耽美小说 -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48

分卷阅读48

    用恶意贬低的眼光看待他们,也是不可行的。

宦官也是人生父母养的,凭什么去势了之后,就一定要用恶意的眼光看待他们呢?

历史上有宦官为恶,但也有宦官为善,人是有多面性的,不能一概而论。

管理得好,宦官能发挥才能,怕是比一部分的文臣都要用得放心。

皇爷爷的政令是一回事,但是后世子孙把不把这些当一回事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阳奉阴违也算是他们这些皇家人天赋目标了吧!

亲爹首肯,一天之后,祁元询在太子排给他的一处偏殿里,见到了待命的宦官们。

能称为宦官,这些人便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内侍,而是多少有官职在身上的。

这些人里,有祁元询记忆里的从前王府里的老面孔,也有宫中重新分派到东宫伺候的新人。

年纪小的也就罢了,倒真有几分男女莫辨的味道,可是大部分的人,都是成年许久了,生得一副健壮好身材,人高马大的。

需要解释的是,太监们的身材,和后世影视剧里、中的描写大有不同。

若是不让这些太监弯腰低首、卑躬屈膝,挺直了身板,大部分人都比寻常男性更高更壮。

农村有“育肥”之法,便是将动物阉割,阉割之后的动物,都比正常的雄性动物要肥壮。

影视剧中那些说话拿腔拿调,娘里娘气的太监,实在多为谬误。

能入宫在贵人们面前伺候的,也不要求生副顶好的相貌,周正一点的模样总是要的。

祁元询看着,这些太监一溜儿排开,陪着统一的太监服,看着倒颇有气势。

他满意地点点头。

要的就是这股气!

天子不许太监干政,自然这些人也不允许识字——若是出身战俘之流,保不齐在入宫前学过字了,但天子威压如此,明面上,宫中是没有识字的太监的——文学方面的考察是没办法了,但是武力值谁高谁低,还是可以测一测的。

经过严格的考察,最后雀屏中选的却是从前赵王府的老熟人。

此人名马康平,乃是战俘入宫,原名不知,入宫后,根据其原名,取了其中“健康平安”的意思,命名为康平。

太子从前还在做赵王的时候,颇为看重他,祁元询没入京受封世子前,便常有与其会面。

之后他入京学习,每次藩王入京,赵王带到京城来伺候的内侍,除了另外二人,便是马康平,几人都是熟面孔。

看到被选中的马康平,祁元询知晓,太子对他的建议还是很看重的。

他通过了,太子通过了,现在就得看天子的意思了。

天子虽然病了,令太子署理政务,但这么重要的事还敢绕过天子做决定,那就不是傻,而是坏了。

就算是名分已定的太子、太孙,也不能轻易捋天子虎须。

或者说,正因为是储君,是天子之下掌握最大权力的人,才要更加谨小慎微,不能在这种细节上犯错。

*

作为遣使计划的提出者,天子隔辈亲的太孙,祁元询当仁不让的承担了向天子征得许可的重任。

太子这么做虽然有点不厚道,但祁元询完全能够理解他。

天子厌恶宦官干政,宫中的政治正确就是不允许宦官触碰到政治这条红线。

祁元询可以说是明知故犯了。

但是他这种不信任别人的毛病,又很像是遗传,别说别人了,就是祁元询自己,也觉得天子跟他一定会很有共同语言的。

这样一来,天子能否同意,就得看祁元询的面子够不够,劝说技巧到不到位了。

天子的寝宫里熏着安神香。

天子虽然老了,但嗅觉还是颇为灵敏,殿中的安神香气味不浓,祁元询进殿后,不知是不是安神香的作用,心情都慢慢放松起来。

可是很快,他又打起精神。

这一回想让天子通过,可是硬仗。

天子在病中,睡的时间很长,但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还有模糊的意思,属于半睡半醒的状态,有时候精神好,还会将太子批阅的奏章拿来过目。

说到底,天子这种工作狂的特性,似乎已经根植在他的身体中了。

天子的睡、醒时间是有规律性的,祁元询估算了一番,到寝殿的时候,天子精神正好。

祁元询只觉得自己的时间选得好,结果话只开了个头,就被天子臭骂了一通。

因为天子精神正好,骂的声音分外有力。

祁元询真正体会了一遍,什么叫做被骂得狗血淋头。

饶是祁元询怎么巧舌如簧,结合未来的各种例子,能说出多么靠谱又吸引人的话,天子都不愿意听。

祖孙两人的观念是不同的。

祁元询年轻气盛,又有那么多未来的见识,以穿越者的傲气,自然想将一切事情都做到最好,能一步到位的事就不要拖拖拉拉地去做。

可是天子不同,他治国多年,办事的度拿捏得恰到好处,像是宝钞贬值这种问题,很早之前就出现了,但天子从来不像祁元询这么的着急。

或许天子是因为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,或者不认为这个方法好,但是毫无疑问,天子是很沉得住气的。

所以说祁元询在太子看来都有些冲动的举动,在天子看来就是过分疯狂。

祁元询看着爷爷的眼神,觉得自己应该没有读错,爷爷眼睛里现在写着一行的大字:你这是在发什么疯?

如果没有外力影响的话,天子对祁元询的答复就是固定三连:不行,没可能,别做梦了。

但是,光幕爸爸总能在祁元询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。

就在祁元询第一次被申斥后,仍不死心的想要去劝说天子的当头,光幕恰到好处地放出了相关记载。

“郑和,云南人,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。初事赵王于藩邸,从起兵有功。累擢太监。

和经事三朝,先后七奉使,所历……凡三十余国。

……

自和后,凡将命海表者,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,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,为周初盛事云。

……

当太宗时,锐意通四夷,奉使多用中贵。───”

这是世界线发展改变前,太孙没被废、太子还是赵王的发展线。

看到这样的记载,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简单的。

但是不简单的地方在于,这份记载里的赵王,成为天子后,行事作风和当今天子宣武帝,有所不同。

尤其是天子看管最严的宦官禁令,竟然轻松地被废除了。

派遣使节的任务,竟然大多数都命令宦官去完成,其中被举例作为说明的,这个名为郑和的太监,就做出了极大的丰功伟业。

从史书的记载来看,郑和的功绩不比任何一个文臣武将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