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283
,上学花的,都是二娘娘给的,娘,你就消停点吧,不就是二娘娘从爷死了之后就没有再给过家里面钱了嘛,那些二娘娘都花在我们头上了。”沈大嫂吼道:“好啊,你二娘娘这么好,你去她那儿的,给她当儿子,看她愿不愿意要你!”沈文树烦躁地撸了一把头发,“算了,不和你吵,我走了。”杨茜他们上一次走之前,估摸这辈子或许都不会回来了,就把家里面的钥匙给了沈文树一份,让他帮忙看着家,要是在自己家里面住不习惯了,也可以过去住。其实就想给这几个孩子添个方便,没想到后来还真派上了用场,每一次沈大嫂闹,沈文树就带着弟弟meimei住到杨茜家里。反正那里有锅有柴,还有他们二娘娘留下的被子。-下油岗那边的冲突,杨茜不知道。九月初的时候,她才收到沈文树的回信,说会听取他们的意见,先把工作做好。杨茜就放心了。一九七五年,开春后不久,在秦教授还有其他一些教授共同忙活下,冷烘干技术居然搞定了。没多久,杨茜又占了便宜,陪着这群老教授上了一次报纸。额外的好处是,她的工资又涨了一点,额外的补贴也有不少。隔壁的林大嫂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恢复,也渐渐正常了,开始考虑宋胜男的婚事。杨茜就道:“胜男好像也不是很大吧?”林大嫂摆摆手,“二十三了,该结婚了。说实话,我和老宋年纪都大了,再过两年,他也该退休了,我呢,我也清楚我的身体情况,大不如前了,还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呢。”杨茜皱眉,“嫂子,你别说胡话,你好好的,放宽心,不能因为胜利一个,就把整个家里面的其他人都抛下了,你想要胜男结婚,你抱外孙,那就要把身体养好了。”林大嫂就道:“我也就是这么和你说说,你说的这些,我都懂的,只是人老了,爱cao心,没办法。”杨茜就说:“那就少cao点心,真不想让孩子担心你,就好好的,每天种种菜养养花,也够你打发时间了。”林大嫂就说:“是啊。”不过她还是给宋胜男物色起来对象。宋胜男一开始不愿意,她性子要强,还真看不上一般的男人,否则也不会到现在都单着。不过后来看见林大嫂满头的白发,又默认了。结果宋胜男看过来看过去,最后又挑了一个当兵的。宋师长亲自提的,沈明锐团里面这两年一个被看好的苗子,叫齐卫。林大嫂当时就想阻止,后来一想,她这辈子不就是在部队家属区过的,又不说了。杨茜就开解了林大嫂一段时间,比如给她讲一讲国际形势,说一下中美建交,和苏联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那么激烈了,甚至因为南越的那场海战,这两年已经平稳了很多,林大嫂就渐渐放心了。一九七五年的后半年,林大嫂就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宋胜男的身上,因为宋胜男的婚事,她瞧着也日渐精神了。宋胜男后来偷偷和杨茜说:“一开始,我真没想结婚,但是看我妈那样,我又不知道怎么办,原本还以为就只能随便找一个凑合了呢。”杨茜就问她,“那个齐卫呢?”宋胜男难得露出来意思娇羞,“他挺好的。”杨茜笑笑,“觉得好就好,好好过日子,多陪陪你妈,她忙起来了,也就不会多想了。”宋胜男就说好。宋胜男和齐卫的婚礼定在了一九七六年开春的时候。脱下厚重的棉袄,换上轻薄的,给整个家属区都带来了喜意。宋胜男和齐卫结婚后,林大嫂就和杨茜说放了一半的心,什么时候宋建国也结婚了,她这辈子也算圆满了。杨茜就道:“等到他们结婚了,你又该想他们生孩子,给你抱孙子,抱外孙,你永远也圆满不了,这是人的天性。”林大嫂一想也是,就说:“对,我得赶紧催胜男他们生个孩子。”杨茜:“……”后来看林大嫂想方设法催着宋胜男生孩子,杨茜都不敢说这个话头是她提起来的。一九七六年中秋节当天,林大嫂喜气洋洋地和杨茜说宋胜男怀孕了,然后就开始叨叨一堆小孩儿的事情。杨茜看着她现在容光焕发的模样,摇摇头,也幸好她不止一个孩子,现在也算是从宋胜利的牺牲中走了出来。而与此同时,报纸媒体也报道了□□被粉碎的消息,全国一片欢腾,杨茜觉得头顶的阴霾,终于要散了。趁着现在的天气还好,她就带着家里面的孩子去了省城。省城也不负早几年那种沉重压抑的时候,街边可以见到不少兴高采烈的人。杨茜带着家里面的小孩儿在省城转了一圈后就回来了,她说:“你们现在感觉怎么样?”几个小孩摇摇头,过了一会儿,老海小声道:“妈,你特意带我们出去一趟,是不是要变天了。”杨茜就说:“好好说话。”老海就一屁股扭到杨茜的身边坐下,“就感觉外面一下子比之前热闹了很多,变得很不一样了。”杨茜:“因为革|命结束了。”顿了顿,她又道:“高考就是因为革命终结,或许再过不久,高考就会恢复,沈文远同志,我记得你的成绩好像不咋地,到时候你能考上军校吗?”老海蹭就站了起来,“妈,你说真的还是假的?”杨茜摇头,“我猜的。”老海苦笑:“妈,我知道您的能耐,这几年,杨厂长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,你说,我就信了。”“别啊!”杨茜摆摆手:“我只知道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,我要是猜错了就算了,我要是猜对了,现在是下半年,你正好高二,也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考得上大学,考不上的话,就只能去当兵,然后给人家大学生兵站岗,啧啧。”老海:“……”他跳起来就往房间跑,“我现在就去做作业。”小丫也跟着起来,“我也去做作业。”沈文平和沈文安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