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小说网 - 经典小说 - 贫家子的科举路在线阅读 -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48节

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48节

    装礼的背篓里,除了昨日买的两包糕饼,还有三十来只鸡蛋,都是家里母鸡下的。

    今日的林远秋可是一副像模像样的书生打扮,头戴儒巾,身穿长衫,腰上系着黑色腰带,脚上一双黑色的方口布鞋。

    看着儿子手上的小竹篮,林三柱准备待会儿就给儿子买只小书箱,这样砚台就不用另外再用手提着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46章 出新品

    说起来,林远秋来到大景朝马上就要三年了,可去过镇上的次数,一双手都能数得过来。

    不过就算这样,比起家里的其他孩子,他还算是好的。

    先不说两个从未逛过街的meimei,就拿三哥和四哥来说吧,他俩上回到镇上,还是去年六月的时候呢,如今已是四月,马上就得一年了。

    用林远柏的话说,那就是要有多可怜,就有多可怜啊。

    是以,刚刚出门时,林远槐和林远柏也一个劲的想跟着,那巴巴的羡慕眼光,让林远秋都不忍心与他们对视。

    其实,若不是今日有重要的事要办,林三柱还真想把两个侄子也带上,在他看来,男孩子就该多出去走走,这样见的世面多了,胆识也就大了。

    就像狗子,如今说话做事可都是大大方方的。

    就比如告诉族爷不去考府试的那回,说起话来不慌不忙,表现的多好啊。

    林三柱自动把儿子的好表现,算到了自己时常带着儿子出门见世面的功劳上。

    他还记得第一次带狗子逛街时的场景,那是在林远秋三岁的时候,虽然那一次连糖葫芦都没买上一根,可也不妨碍林三柱背着儿子看了好多好多来来往往的行人。

    对于三儿子的这番道理,吴氏直接白眼以对,哼,明明就是爱去街上闲逛,还非得说的这么冠冕堂皇,可真不知羞啊。

    最后,林远槐和林远柏是被自家爹给拎回去的。

    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次林大柱和林二柱,并没有不由分说的朝儿子屁股上招呼,而是跟他们保证,等下回再去镇上时,一定会带上他们。

    因为三弟的话,林大柱和林二柱都听进去了,何况他俩还记得那日小侄子在族爷面前的表现呢。

    不但没有一点紧张,而且和族爷说起话来,还头头是道的,让人不服都不行。

    在林大柱和林二柱看来,狗子会有这样的表现,除了读书识字的原因,剩下的,应该就和三弟常带孩子出门有关了。

    所以,往后他们也要多带儿子去街上走走才行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子青馆在遂溪街上,与长亭书院相邻。离高掌柜的书肆也并不远,从这边过去,也就半盏茶的时间。

    因为夫子已有交代,所以等林三柱他们到时,门房没有拖延,直接把人往会客的茶厅领。

    很快,林远秋就看到了正拿着书本翻看的周夫子。

    五十来岁的年纪,面庞清癯,两鬓斑白,双目炯炯,看着很有精神的样子,身上一件浅棕色的宽袖长袍穿着,看着个子挺高的。

    林远秋上前见礼时,感觉自己顶多到人家腰的位置。

    周秀才也在打量着眼前的八岁小童,白净的脸上还带着稚童的圆润,小巧的鼻子,再看眼睛,长得又黑又亮。

    单看这双眼睛,周秀才就可以肯定,这孩子一定是个聪明的。

    听说已经在族学读书三年,只是不知学的如何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周秀才便开口念道,“六月食郁及薁,七月亨葵及寂,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”

    林远秋诧异,这么快就开始考学问啦?

    不是应该先自我介绍吗?

    林远秋也没多纠结夫子为何不按常理出牌,回过神来后,忙接着文章一句句背了起来,“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,七月食瓜,八月断壶,九月叔苴,采荼薪樗,食我农夫,九月筑场圃,十月纳禾稼,黍稷重穋,禾麻菽麦,嗟我农夫,我稼既同,上入执宫功,昼尔于茅,宵尔索綯,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……”

    见夫子没有喊停,林远秋也就继续往下背,直到把整篇文章都背了下来。

    没给歇上一会儿的时间,周秀才又念出了新的章句,林远秋忙接着继续。

    对于背文章,林远秋是不惧的,毕竟先前为了备考县试,一连好几个月的死记硬背可不是说说的。

    所以每次等周秀才一念完,林远秋都会很快接了上去。

    这让周秀才很是心惊,不是说才学了三年吗,可这会儿自己都已经考到《周易》和《礼记》了,没想到这娃儿照旧一字不漏的背了下来。

    想了想,周秀才又开口道:“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,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,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?”

    林远秋答:“朝夕曰,祀兹酒,惟天降命,肇我民,惟元祀,天降威,我民用大乱丧德,亦罔非酒惟行,越小大邦用丧,亦罔非酒惟辜。”

    这是《尚书》中的酒诰篇,这下周秀才可以肯定,这孩子非但学完了四书五经,且书上的文章都已经背的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这在同龄孩子中,可谓难得非常了,周秀才心下点头,这样的学生他自然要收的。

    而站在一旁,听了好久的高掌柜和林三柱,早被刚刚的考较场面给惊呆了。

    与林三柱的激动加自豪不同,高掌柜心里的想法则是,这孩子真的只有八岁?

    很显然,周秀才也有这方面的疑惑,可他观林远秋的个头,八岁不能再多了。

    对了,周秀才突然想起,自己好像忘记问这孩子的姓名了。

    听到让他自我介绍,林远秋也没耽搁,口齿清晰道:“禀夫子,学生姓林,名远秋,今年八岁,小高山村人……”

    咦,林远秋?

    听到报出的姓名,周秀才当下就是一愣,“姓林,名远秋,你可是今年县试中榜第三十九名的林远秋?”

    林远秋点头,“禀夫子,正是学生。”

    周秀才顿时嘴巴张的老大。

    片刻后,又细细打量了面前的小童一番,只见目光纯净,脸上不见丁点自傲之色。

    一旁的高掌柜有些不好意思,“不瞒夫子,我也是昨日才得知这孩子已考过了县试。”

    周秀才摆手,表示无碍。

    随即,他又想起了不日就要府试的事,便问道,“府试是否已去报名?”

    林远秋摇头,“未曾,学生没有把握,想等学好了再去。”

    没有把握?学好了再去?

    这样的回答倒是出乎了周秀才的意料,最难得的是,小小年纪就有这般认知,知道力所不及就不去强求,这心性,实在太让自己喜欢了。

    周秀才满眼是笑,“三日后,你就过来念学吧!”

    “多谢夫子!”

    林远秋忙作揖道谢,心里也终于松了口气,话说,这古代入学面试可不是一般的让人紧张啊。

    等出了私塾,已快至午时,高掌柜拦住准备领着儿子去面摊吃面的林三柱,不悦道,“远秋难得来趟镇上,我这个当大伯的不做一次东,脸往哪儿搁啊。”

    说罢,也不等林三柱反驳,便催着店伙计快些去酒楼烧几个菜过来,待会儿他们就在书肆里用中饭。

    店伙计速度飞快,不多会儿,就双手不离空的回来了,除了右手提着的食盒,左手还有一壶老酒拎着。

    高掌柜直夸小伙计会办事,今日远秋被周夫子收学之事,的确值得庆贺。

    林三柱浅浅喝了两小杯,就不敢再喝了,待会儿还有好些东西要置办呢,自家狗子三日后就要开始在镇上念书,一应所需都该备起来才是。

    吃好了饭,父子俩就去了杂货铺,住宿在校舍,洗脸的木盆肯定得自带,林三柱给儿子买了一个小一些的,这样就不用担心捧不起水来了。

    还有洗脚的木桶,林三柱一个一个提在手上试了试,最后在众多木桶中,挑了一只最小巧的。

    “爹,这只木桶也太小了吧。”

    林远秋上前比了比高度,发现才到自己膝盖的位置,这么小的木桶,不会是给小娃儿们玩过家家用的吧。

    不行,他得换一只稍微大一些的,不然指定被同窗笑话。

    “哪里小了,狗子放心吧,爹肯定不会买错的,这样大小给你用正正好,若是太高,到时提着都费劲。”

    林三柱还记得县试时,儿子拎着齐腰高的考篮,费力走进考场的一幕呢。

    付好了银钱,林三柱拿起木盆和水桶就往店门外走,结果转身一看,发现自家儿子依旧站在几只木桶的边上,一副你不给我换只大的,我就不出店门的架势。

    林三柱几步走了过来,林远秋只以为自己反抗得胜了,心里正想着坚持果然就是胜利,古人诚不欺我也。

    结果下一秒,屁股就被自家爹爹伸出的大巴掌狠拍了几下。

    顺带还被骂道,“再磨磨蹭蹭,待会儿错过了牛车,看你怎么回家!”

    林远秋:“……”

    他爹肯定喝醉了。

    哎呦,屁股被打的好痛啊。

    这下林远秋也不敢磨叽了,捂着被打疼的屁股,三两步跨出了店门。

    看到儿子这迫不及待的速度,林三柱忍不住想笑,怪不得老辈常说,小娃儿不听话,多打一打就行了。

    出了杂货铺,父子俩又去买了莲子,红豆,枣子,桂圆,还有瘦rou条。

    至于芹菜,这东西不耐放,林三柱准备等到了拜师的那日再买,不然蔫头巴脑的就没法看了。

    林三柱把置办好的东西全放到高掌柜那里。

    再抬头看看天色,已快申时了,遂牵着儿子的手,快步往南城门坐牛车去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接下来的两日,林远秋没准备再去族学,与王夫子说了自己马上就要去镇上念书后,他就一直待在房间没出过门了。

    不去族学是林远秋临时起的意,因为他准备趁着这两日,想几样新的绣品出来。

    昨日在书肆吃饭时,林远秋听到了爹爹和高掌柜的谈话,也知道最近绣品生意下滑了不少,听高掌柜的意思,再这样下去,说不定明年的供货契约就不会再签了。

    而后,林远秋就看到了爹爹眼里的焦急,他知道,这焦急多半是为了他,因为他还要念学,还需要好多的束脩。

    所以,林远秋觉得,自己有义务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,好让爹爹为他少cao一些心。

    其实林远秋心里已有新品的雏形,这是昨晚他在整理书架时,看到那几本封面发黄的四书五经后,突然想到的。

    当时林远秋就在想,若把书皮套上,那就不会发黄了,于是前世包书皮的书套,很快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了出来。

    和笔袋、扇套一样,林远秋准备用布料制作书套,然后再用丝线绣上书名,如三字经,百家姓,千字文,还有大学,诗经等等等等。